登录
首页 » Others » Inside_NAND_Flash_Memories.pdf

Inside_NAND_Flash_Memories.pdf

于 2020-12-08 发布
0 203
下载积分: 1 下载次数: 1

代码说明:

Inside_NAND_Flash_Memories.pdfRino micheloni· Luca Crippa· Alessia marelliInside nand flashMemoriesSpringerRino micheloniLuca Crippa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Forward InsightsAgrate BrianzaNorth yorkItalCanadarino. micheloni@ieee. orgluca.crippa @ieee.orgAlessia marelli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agrate brianzaItalylessiamarelli@gmail.comISBN97890-481-9430-8e-ISBN97890-481-9431-5DOI10.1007/978-90-481-9431-5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New YorkLibrary of Congress Control Number: 2010931597O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0No part of this work may be reproduced, stored in a retrieval system,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any means, electronic, mechanical, photocopying, microfilming, recording or otherwise, without writtenbeing entered and executed on a computer system, for exclusive use by the purchaser of the wor Ose ofpermission from the Publisher, with the exception of any material supplied specifically for the purpoCover design: eStudio Calamar SLPrinted on acid-free paperSpringerispartof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www.springer.com)PrefaceIn the last decade Flash cards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digital storage support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a single killer application(digital photography, MP3digital video, ...)or whether the success of this media support is due to itsusability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s.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state whether the recentlution in the infotainment area has been trigger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high-performance NAND Flash memories or if the extraordinary success of Flash cardsis a conseque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applicationsIn any case, independently of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linking new digitalapplications and Flash cards, to realize how NANd Flash memories entered in ourdaily life, it is sufficient to imagine as they would change our recent habits if theNAND memories disappeared suddenly. To take a picture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find a film (as well as a traditional camera .), disks or even magnetic tapes wouldbe used to record a video or to listen a song, and a cellular phone would return tobe a simple mean of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a console for an extendedentertainmentThe development of nand Flash memories will not be set down on the mereevolution of these digital systems since a new killer application can trigger a furthersuccess for this memory support: the replacement of Hard Disk Drives(HDD)with Solid State Drives (SSD)The advantages of Ssd with respect to HDD are countless(higher read/writspeed, higher mechanical reliability, random access, silent operation, lower powerconsumption, lower weight, .. ) Nevertheless, the cost per gigabyte is stillsignificantly favorable to hDd and the success of ssd will depend only on theperformances that they will succeed in reachingThe present book, the fourth authored by rino micheloni and coworkers afterVLSI-Design of Non-volatiles Memories, Memories in Wireless Systems and ErrorCorrection Codes for Non-volatile Memories, all published by Springer, tacklesall the main aspects related to NANd Flash memories, from the physicaltechnological, and circuit issues to their use in Flash cards and SsdsAfter an extended market overview(Chap. 1), Chap 2 has been conceived as aguide for the entire book, so that the reader can directly reach the heart of theproblems that interest himThe following chapters deepen physical and technological aspects. In particularChaps. 3 and 4 tackle technological and reliability issues of traditional FloatingGate NAND memorie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state-of-the-art of charge trappingtechnologies is effectively summarized in Chap 5Ⅴ i PrefaceThe central part of the book is dedicated to circuit issues: logic( Chap. 6),sensing circuits(Chaps. 8 and 9)and high voltage blocks( Chaps. 1l and 12)Other basic topics related to circuit aspects are also analyzed, such as the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Data Rate interfaces( Chap. 7), while multilevel storage(2 bits per cell) is presented in Chap. 10Techniques adopted to increase memory reliability and yield are discussedin Chaps. 13 and 14, the former dealing with redundancy, the latter with ErrorCorrection Codes. The test flux used by nand memories manufactures is describedin Chap 15Chapter 16 focus on nand devices storing 3 and 4 bits per cell that allowreaching the lower cost per gigabyte and that will conquer, in the next few years,the market of consumer applicationsThe last chapters are dedicated to the two most popular systems based onNAND memories: Flash cards( Chap. 17)and SsD(Chap. 18).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Nand memories and system performances are highlightedFinally, Chap. 19 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s on non-volatilememories, to understand whether NaNd memories can be safely used in spaceand military applicationsProf. Piero olivoDean of the Engineering FacultyUniversity of ferrara, ItalyAcknowledgementsAfter completing a project like a technical book, it is very hard to acknowledgeall the people who have contribut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with their work anddedicationFirst of all, we wish to thank all the authors of the contributed chaptersWe have to thank mark de Jongh for giving us the possibility of publishing thiswork and cindy zitter for her continuous supportLast but not least, we keep in mind all our present and past colleagues for theirsuggestions and fruitful discussionsRino. Luca and alessiaTable of contentsPrefaceAcknowledgementsvIII Market and applications for nand Flash memoriesGregory Wong2 NAND overview: from memory to systemsR. Micheloni, A Marelli and S. Commodaro3 Program and erase of Nand memory arrays55Cristoph Friederich4 Reliability issues of NAND Flash memoriesC. Zambelli. a. Chimenton and p. olivo5 Charge trap nand technologies115Alessandro grossi6 Control logic131A Marelli.R Micheloni andR. ravasio7 NAND DDR interface161Andrea silvagni8 Sensing circuits197L. Crippa and R. micheloni9 Parasitic effects and verify circuits235L. Crippa and R. michelonO MLC Storage261L Crippa and R Micheloni11 Charge pumps, voltage regulators and HV switchesR Micheloni and L Crippa

下载说明:请别用迅雷下载,失败请重下,重下不扣分!

发表评论


0 个回复

  • 图像配准实例matlab
    INSAR图像配准实例matlab
    2020-11-28下载
    积分:1
  • 人机界面组态软件HMImaker
    上位机组态软件HMIMaker---专为组态型工控机(工业电脑)开发的的界面编辑设计软件!具有绘图、按钮、位开关、字符控件、数据监控、实时曲线、动态图片、用户与密码设置等功能,完善的界面设计控件。通讯协议为自定义协议,使用简单,灵活,方便。只需用单机机或PLC通过串口简单发送指令,您的显示部分就一切轻松搞定!"所见即所得"、"0"代码!快速生成超炫图形界面设计,如"制作PPT"一样容易、快速!支持离线和在线模拟,快速验证您的设计效果,方便设计和调试,大大减轻软件开发人员在人机界面开发的负担和提高开发效率,专心于专业产品的开发,避免重复性劳动。为您大大地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
    2020-11-29下载
    积分:1
  • SuperMap DeskPro培训教(入门和进阶)
    详细的超图培训教程,分7个章节,入门和进阶
    2020-12-02下载
    积分:1
  • 随机森林回归matlab代码
    随机森林回归matlab代码,可用于回归和分类,简单易用
    2020-12-05下载
    积分:1
  • SIFT算法详解及应用(讲的非常好很详细)
    SIFT算法特点• SIFT特征是图像的局部特征,其对旋转、尺度缩放、亮度变化保持不变性,对视角变化、仿射变换、噪声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独特性(Distinctiveness)好,信息量丰富,适用于在海量特征数据库中进行快速、准确的匹配。• 多量性,即使少数的几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大量SIFT特征向量。• 经过优化的SIFT算法可满足一定的速度需求。• 可扩展性,可以很方便的与其他形式的特征向量进行联合。SIFT简介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传统的特征提取方法成像匹配的核心问题是将同一目标在不同时间、不同分辨率、不同光照、不同位姿情况下所成的像相对应。传统的匹配算法往往是直接提取角点或边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急需提出一种鲁棒性强、能够适应不同光照、不同位姿等情况下能够有效识别目标的方法。己0]/3/己7彐SIFT简介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提出的目的和意义分1999年 British columbia大学大卫.劳伊( David g.Lowe)教授总结了现有的基于不变量技术的特征检测方法,并正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尺度空间的、对图像缩放、旋转甚至仿射变换保持不变性的图像局部特征描述算子一SIFT(尺度不变特征变换),这种算法在2004年被加以完善己0]/3/己7SIFT简介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将一幅图像映射(变换)为一个局部特征向量集;特征向量具有平移、缩放、旋转不变性,同时对光照变化、仿射及投影变换也有一定不变性。己0]/3/己7SIFT简介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特点SIFT特征是图像的局部特征,其对旋转、尺度缩放、亮度变化保持不变性,对视角变化、仿射变换、噪声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独特性( Distinctiveness)好,信息量丰富,适用于在海量特征数据库中进行快速、准确的匹配。多量性,即使少数的几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大量SIFT特征向量。经过优化的SIFT算法可满足一定的速度需求。可扩展性,可以很方便的与其他形式的特征向量进行联合。己0]/3/己7SIFT简介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可以解决的问题目标的自身状态、场景所处的环境和成像器材的成像特性等因素影响图像配准/目标识别跟踪的性能。而SIFT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目标的旋转、缩放、平移(RsT)图像仿射/投影变换(视点 viewpoint)光照影响(111 amination)目标遮挡( occlusion)杂物场景(c1 utter)噪声己0]/3/己7SIFT算法实现细节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实现步骤简述SIFT算法的实质可以归为在不同尺度空间上查找特征点(关键点)的问题。原图像特征点特征点目标的特检测描述征点集特征点匹匹配点矫配正目标图像特征点特征点目标的特检测描述征点集SIFT算法实现物体识别主要有三大工序,1、提取关键点;2、对关键点附加详细的信息(局部特征)也就是所谓的描述器;3、通过两方特征点(附带上特征向量的关键点)的两两比较找出相互匹配的若干对特征点,也就建立了景物间的对应关系。SIFT算法实现细节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实现步骤关键点检测己。关键点描述彐·关键点匹配4·消除错配点己0]/3/己7关键点检测的相关概念SFTiant Feature Transfor1.哪些点是SIFT中要查找的关键点(特征点)?这些点是一些十分突出的点不会因光照条件的改变而消失,比如角点边缘点、暗区域的亮点以及亮区域的暗点,既然两幅图像中有相同的景物,那么使用某种方法分别提取各自的稳定点,这些点之间会有相互对应的匹配点。所谓关键点,就是在不同尺度空间的图像下检测出的具有方向信息的局部极值点。根据归纳,我们可以看出特征点具有的三个特征:尺度方向大小己0]/3/己7
    2020-06-29下载
    积分:1
  • 计算机控制系统-高金源
    计算机控制系统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学习可以参考,比较系统和工程计算杋在实时控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及国防等各个领域中采用计算机控制是现代化的亘要标志。计算机控制学科将涉炇计算机控制的基木理论、分析、设计与工程实现等众多方面的内容。本书是依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要求而编写的。力图使读者通过本书的学习,除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外,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程实现技术以及近年来工业上获得广泛应用的一些新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亦有所了解。仝书除第1章外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①计算机控制的理论基础(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内的信号、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方法等),(第2章~第4章);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经典与现代设计方法(包括连续域设计离散化方法、直接离散域设计以及W、δ域设计和状态空间的极点配置LQR设计等),(第5章、第6章);③计算机控制系统工程实现技术(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什、软件、控制算法的编排、总线技术、采样周期的选用以及抗干扰与可靠性技术、设计步骤与设计实例等),(第7章、第8章);④第10章~第12章重点介绍∫现代计算机控制的一些新技术(包括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分布式讣算机控制技术、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等)。考虑到许多复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多采样速率系统,故专门用1章(第9章)概要地介绍∫多采样速率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方面的问题。鉴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选修课中已对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有了专门的学习,故木书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将不予专门的介绍。学习本书的知识背景是:一般连续控制理论(或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知识以及微机原理和微机接口的基本知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学习木课程时应安排必要的简单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实验内谷,或者后续课程安排专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系列实验课,这对于巩固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将来参加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发的实际工作是很有益处的考虑到本书要兼顾作为工学或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计算机控制课的教材,选用的内容多于通常本科生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科生及研究生不同的教学大纲及学时要求,适当选用不同的章节。多余章节亦可作为学习的参考。本书是本教学小组在总结近20年计算机控制教学经验以及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院校的教材,并结合我们的科硏实践经验编写的。全书由高金涼教授统编并负责编写第1章和第9章;王醒华教授负责编写第2章~第5章;张平副教授负责编写第6章及5.5节;夏洁副教授负责编写第7章、第8章、第10章~第12章。全书承陈忠信研究员进行了详细的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的岀版受到了北航教材科领导的大力攴持与帮助。责任编辑张光斌先生为本书的凸版做∫大量细致工作。在此对他们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谢意由于编者的知识与经验不足,时间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期望得到读者及同学们的批评指止编者2000年5月录第1章绪论1.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12计算机控制系统典型应用分关·:·13关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与设计问题第2章讣算机控制系统的信号21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信号的种类22埋想采样过程的数学描述及特性分析···鲁·1323实际采样过程的数学描述及特性分析…2424采样定理及其讨论…···2725信号的恢复与重构…2926信号的整量化习题36第3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31z变换3832扩展Z变换48差分方程34脉冲传递函数·55小题第4章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4.1稳定性分析6742稳态误差分析7743时域响应特性分析…8244系统的频域分析…87习题91第5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绎典设计方法51连续域一离散化设计9452数字PID控制器设计11253Z平面根轨迹设计11954W变换及频率域设计12755δ变换及δ域设计136题142第6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设计6.1状态空间描述14562离散系统的可控、可观性……15363状态反馈控制律的极点配置设计64状态观测器设计16565调节器设计(控制律与观测器的纽合)…l712·计算机控制系统——理论、设计与实现66计算机控制系统最优二次型设计…∴1746.7最优状态估计器与二次型最优调节器…18468其他现代数字控制方法简介186鲁··、··鲁鲁………∴89第7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7控制用计算机系统的一般要求19272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19873实时计算机系统的总线技术………………………2067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时软件设计……………217习题225第8章计算机控制系统工程实现中的某些冋题8』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测试信号的处理22682控制算法的编排实现23083量化、溢出及其量化效应分析....…………………23484采样频峯的选取24485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千扰及可靠性抆术24886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58与题268第9章多采样速率系统91多采样速率的配置………27092多速率系统的等效变换27193多速率系统性能分析28194多速率系统的设计方法28595多速率系统的实现·鲁287习题a:..··4·294第10章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101概述296102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99103可编程控制器常用编程语言303104常用可编程控制器及其选用308105应用举例…习题312第11章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111概述313112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方案316113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32014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通讯322329第12章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其应用12Ⅰ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330122软件模块的纠态原埋………335123集散系统的可扩展性..4““4:.·.338124集散系统应用举例鲁··、··鲁鲁341习题345附录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表参考文献第1章绪论数字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在科学技术上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数字计算机不仅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自动控制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计算机在自动控制中的基本应用就是直接参与控制,承担∫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任务,从而形成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它的参与对控制系统的性能、系统的结构以及控制理论等多方闻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木章简要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它的特点,并着重说明计算机参与控制后给控制埋论及控制系统设计所带来的新问题l.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1.1.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图1-1为一个典型的雷达天线位置伺服控制系统。为了改善系统的特性,该系统采用了滞后ˉ超前岀联校正网络,该校正网络是利用常规的有源模拟运算放大器实现的。如果系统的恔正网络非常复杂,釆用这种模拟运算放大器的有源网终实现将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将系统中对信号的这种变换和处理利用数字计算机来实现,那么就构成了常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M校正网络指令信号电位计反馈电位计图雷达天线位置伺服控制系统这里计算机实现了原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作用。由于数字计算机工作的特点,为了使计算机能接收系统的模拟信号,并输岀迕续的模拟信号给大线的拖动机构,所以,除∫要引入数字计算机外,还要加入其他的外部设备,如AD、DA转换器,从而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框图从图1-2可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与连续模拟控制系统组成类似,是由下述几部分构成的2·计算机控制系统——理论、设计与实现MGAD计算机DA指令信号1A/D电位计1计算机系统反馈电位计图1-2天线位置计算机控制系统1.被控对象:本例为雷达天线2.执行机构:木例为直流电机叫路3.测量装置:本例为测量电位计;4.指令给定装置∴木例为天线指令发生器(指令信号电位计);5.计算机系统:包括下述主要部件。ΔD变换器,将直流模拟信号转换为断续的数字二进制信号,送入计算机DA变换器,将计算机产生的数宇指令信号转换为连续模拟信号(直流电压)并送给直流电机的放大部件数字计算机(包括硬件及柑应软件),实现信号的变换处埋,按给定的算法产生相应的挖制指令。如同连续控制系统一样,讣算机控制系统亦可分为闭环控制、开环控制以及复合控制等不同的控制类型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特点和优点相对连续控制系统而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系统结构特点计算机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有计算机,它是一个数字式离散处理器;此外,由于多数系统的被控对象及执行部件、测量部件是连续模拟式的,因此,还必须加入信号变换装置(如ΔD炇DA变换器)。所以,计算机控制系统通常是模拟与数字部件的混合系统。若系统中各部件全为数字部件,则称为全数字式控制系统。本书主要研究混合系统。信号形式上的特点迕续系统中各氐信号均为连续模拟信号,而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多种信号形式。由于计算机是串行工作的,必须按一定的采样间隔(称为采样周期)对连续信号进行采样,将其变成时间上是断续的信号才能进入计算机。所以,它除有连续模拟信号外,还冇离散模拟、离散数字、连续数字等信号形式,是一种混合信号形式系统(详细分析见第2章)系统工作方式上的特点在迕续控制系统中,控制器通常都是由不同的电路构成,并且一台控制器仅为一个控制回路服务。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一台计算机可冋时控制多个被控量或被控对象,即可为多个控制回路服务。每个控制回路的控制方式由软件来形成。同一台计算机可以采用串行或分时并行方式实现控制。尽管由常规仪表组成的连续控制系统巳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具有可靠、易维护操作等优点,但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晑,这种常规连续控制系统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例如,难于实现多变量复杂的控制,难于实现自适应控制等等。与连续控第1章绪论·3制系统相比,计算机控制系统除∫能完成常规连续控制系统的功能外,还表珝」如下一些独特的优点。由丁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精度高、县冇极丰富的逻辑判断功能和大容量的存储能力,因此,能实现复狝的控制规律,如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及自学习等,从而可达到较高的控制质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功能价格比值高。尽管一台计算机最初投资较大,但增加一个控制回路的费用却很少。对亍连续系统,模拟硬件的成木几乎和控制规律复杂程度、控制回路多少成正比;而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一台计算机却可以实现复杂控制规律并可同时控制多个控制回路,因此,它的功能价格比值较高。由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是由软件程序实现的,并且计算机其有强大的记忆和判断功能,所以,极易实蚬工作状态的转换,实现不同的控制功能,因此,它的适应性强,灵活性高。此外,计算机是一种可编程的智能元件,易丁修改系统功能和特性,构成∫一种柔性(弹性)系统。随着徵电子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体积减小,重量轻、成木下降。与连续控制系统相比,计算机控制系统也有一些缺氐与不足。例如,抗干扰能力较低,特别是由于系统中插入数字部件,信号复杂,给设计实现带来一定困难。但全面比较起来,随着对自动控制系统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现代的控制系统不管是筲单的,还是复杂的,几乎都是采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的。12计算机控制系统典型应用分类根据应用特点及控制目的和系统构成的不同,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业中的典型应用大致可分为下述几类。21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结构如图Ⅰˉ3所示。严格说,这种系统不属于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并不直接参与控制。这种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信号测试模拟量输入显示被控对象计算打印机数字量输入告警图1-3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结构生产过程的集中监视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被监视对象)的不同变量参数进行巡回检测,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以一定格式在监视器上显示或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4·计算机控制系统——理论、设计与实现集中监视操作指导计算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给出对生产过程控制的建议,由过程的操纵者依给定的建议实现对过程的控制12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结构如图Ⅰ-4所示。计算杋通过输入通道进行实时数捃采集,并按已给定的控制规律进行实吋决策,产生控制指令,通过输岀通道,对生产过程(被控对象)实直接控制。这种控制方式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由于这种系统中的计算机直接参与生产过桯的控制,所以,要求实时性好、可靠性高和环境适应性强。本书主要硏究这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问题。信号测试}模拟、数字量输入显示被控对象打印机执行部件模拟、数字量输出操纵台图1-4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结构123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SCC系统)监督计算杋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5所示。该系统是2级计算柷控制。其中直接数字控制完成生产过程的直接控制;而监督计算机则根据生产过程工况和已知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分析,产生最优设定值,作为直接数字控制的指令信号,由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执行。监督计算机由亍承担上一级控制与管理任务,要求其数据处理功能强,存储容量大等控制DDdSCC工业数据被控对象测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品示打印状态信息记录图1-5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124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DCS)随着工业生产过程规模的扩大和综合管理与控制要求的提高,人们开始应用以多台计算机为基础的分散型控制系统,如图1-6所示。该系统采用分散控制原理、集中操作、分级管理与控制和综合协调的设计原则,把系统从上而下分成生产管理级、控制管理级和过程控制级等,形成分布式控制。各级之间通过数据传输总线及网终相互连接起来。系统中的过程控制级完成过程的检测任务。控制管理级通过协调过程控制器工作,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态优化。
    2021-05-06下载
    积分:1
  • 树莓派python+DHT11+BH1750+mysql+Flask温度湿度传感器
    树莓派python3.6写的温度湿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存储代码,涉及到DHT11湿度BH1750光照度,使用了mysql数据库做存储,Flask控制树莓派开关机操作
    2020-12-11下载
    积分:1
  • jstl-1.2和standard-1.1.2.jar.rar
    jstl-1.2和standard-1.1.2.jar.rarjstl-1.2和standard-1.1.2.jar.rarjstl-1.2和standard-1.1.2.jar.rarjstl-1.2和standard-1.1.2.jar.rar
    2020-12-05下载
    积分:1
  • PinPu.m(信号的时频转换)
    【实例简介】对信号做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函数,返回的是信号的幅值与频率。对之前的版本做了改进,更加方便大家的使用。
    2021-12-15 00:41:02下载
    积分:1
  • 数字图像处理-基于内容的图像分类-项目报告-源码
    这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数字图像处理的实习题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把整个分类、特征提取、论文阅读等等都经历了。这是我们组三个人共同的结果。一. 项目综述本实验项目实现了基于内容的图像分类系统,系统共分为三大模块:特征提取部分和分类器训练与测试,以及界面展示。在特征提取模块采用了HSV、CIE-LAB、RGB颜色特征,小波变换及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基于canny算子不变矩的形状特征;分类器我们选择了SVM、?对于不同特征的处理,我们采取了前期加权融合。最后还有一个对各个特征分类结果的投票决策系统,但投票系统还没有用于最后结果的提交。界面展示使用VisualC++6.0平台。
    2020-12-01下载
    积分:1
  • 696518资源总数
  • 104617会员总数
  • 12今日下载